-
光镊是利用光子与微粒间动量转换,以实现对微粒运动操控的一项技术[1]。它具有非接触性、无损伤等特点[2],被广泛应用于医学[3]、生物学[4-5]、物理学[6]、胶体科学[7]等领域。光镊技术和光纤的结合产生了光纤光镊[8],具有精确度高、操作灵活等优点[9-11]。光纤光镊技术正朝着捕获更多微粒的方向发展,光学束缚效应下单光纤光镊可以利用微粒对光束的再聚焦捕获多微粒串列[12],捕获性能主要受光纤尖端的结构形貌影响。其中,单一锥角结构的光纤探针因制备简单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单光纤光镊系统中。使用单锥角光纤光镊可以捕获多个直径为1 μm的聚苯乙烯小球,形成长度约50 μm的多微粒串列[13]。单锥角光纤探针还可以将大肠杆菌逐个捕获,并沿着出射光场的光轴方向形成1维的细胞串列,细胞串列的长度与输入光功率成正相关[14]。
在单光纤光镊系统中,除了广泛使用单锥角的光纤探头外,双锥角光纤探针(double-tapered optical fiber tweezer, DOFT)也有其重要的应用,例如可以实现微粒的非接触式捕获[5]。本文中使用由界面层腐蚀法[15]制作的双锥角光纤探针,来捕获多个二氧化硅微粒组成串列结构。理论上,使用COMSOL多物理场软件、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探针的2次锥角对其捕获多微粒的影响,为实验制备适用于多微粒捕获的、具有合适锥角的双锥角探针提供依据。同时,也从实验上探讨了微粒的尺寸和材料折射率对双锥角探针所能捕获的微粒数量的影响。
HTML
-
在开展双锥角探针捕获微粒串的实验之前,本文作者首先用界面层腐蚀法[15]制作了不同2次锥角的光纤探针。使用Nufern公司的980 nm单模光纤和30 mL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氟酸作腐蚀液,并注入15 mL液体石蜡作保护层,在室温下通过腐蚀不同的时间,制备出了1次锥角为22°,2次锥角分别是60°、72°和79°的光纤探针。通过实验发现,2次锥角72°和79°两根探针不能实现多微粒的串列捕获,这一点与第1.2节中的计算结果吻合。因此,采用2次锥角为60°的光纤探针来进一步开展多个微粒串列的捕获实验,并探究微粒的尺寸和折射率对捕获微粒的最大数量的影响。
首先,用2次锥角60°的探针捕获了5个直径1 μm的二氧化硅小球,结果如图 4所示。实验过程中,激光波长980 nm,激光功率是30 mW。图 4a~图 4d依次是捕获1个、2个、3个和5个二氧化硅小球形成串列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中右侧的双锥型物体是光纤探针,左侧的黑色球形物体是直径1 μm的二氧化硅小球,小球上方的数字表示微粒按距离探针尖端的排序。如图 4a所示,捕获时微粒首先被横向梯度力吸引到光轴上,然后在梯度力与散射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平衡。在图 4b中,微粒1对光束的再聚焦会在光轴上形成新的焦点,实现对微粒2的捕获。由于捕获范围内微粒受到的轴向力均为负,两个微粒会在光纤探针尖端接触式地排列在光轴上。同理,探针可以继续捕获第3个、第4个和第5个微粒,直到捕获力无法克服外力,如图 4d所示。若增加激光功率,可以继续捕获更多数量的二氧化硅微粒,但是功率较大时,散射光形成的光斑太明亮,导致实验过程无法观察。
此外,也使用逃逸法[19]测量了上述探针捕获3个二氧化硅小球串列时每个微粒所受的捕获力,实验结果如图 5所示。溶液的粘滞阻力与温度有关[20],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0 ℃,溶液的粘滞系数为1.005 g/(m·s)。测量时最远端的微粒3首先逃逸,该逃逸速度下, 微粒1和微粒2仍然可以被捕获在探针尖端,因此将此时的液体粘滞阻力定义为双锥角光纤探针对3个微粒串列的捕获力。随着流体运动速度的增加,微粒2和微粒1会依次脱离探针。图 5中插图是相关的几何模型,方形、三角和圆点标记分别表示3个微粒串列捕获时微粒3、微粒2和微粒1的逃逸力(捕获力)的实验结果,黑色实线、红色虚线和蓝色点线分别表示相应微粒捕获力的线性拟合,这表示探针的捕获力与输入光功率是成正比的,因此直线的斜率代表探针对该微粒的捕获效率(定义为单位功率产生的捕获力),分别为:12.0 pN/W、8.1 pN/W和5.7 pN/W。这说明捕获3个微粒串列时,距离探针越远的微粒其捕获力越小,因此, 当流体的速度逐渐增加时, 最远端微粒率先逃逸,探针对3个二氧化硅微粒系统的捕获效率为5.7 pN/W。
Figure 5. Escape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rapping force of each particle when the DOFT captured three silica microspheres under different laser powers
除了捕获二氧化硅小球,还使用2次锥角60°的光纤探针捕获了其它材料(酵母菌和聚苯乙烯)的不同尺寸的微粒串列。图 6a和图 6b分别是捕获直径1 μm的聚苯乙烯小球和直径5 μm的酵母菌的实验照片。图中的亮斑是探针出射的激光束被微粒散射的结果。
Figure 6. DOFT with a second taper angle of 60° trapping multiparticle chain of the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and yeasts
捕获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的最大数量分别是6个和3个。捕获酵母菌串列时,细胞之间并没有像聚苯乙烯小球那样彼此接触,而是有间隙。这是因为酵母细胞的直径更大,细胞表面的曲率则变小,导致微粒对激光束再聚焦时,焦斑会向前(+z方向)移动,如果直径大到一定程度,焦斑甚至会全部从微粒内部移出。因此其前面的微粒在该微粒的聚焦场中通过光学束缚效应而被捕获时,彼此不会有物理接触。改变微粒的尺寸,捕获的最大微粒数量也会随之改变,相关的结果列于表 1中。
particle material refractive index diameter/μm trapping number yeast 1.4 5 3 silica 1.4507 0.5 >5 1 5 5 2 polystyrene 1.595 1 6 3 2 5 1 Table 1. Number of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trapped by DOFT
表 1中所有微粒的捕获功率均固定在30 mW。当捕获直径0.5 μm的二氧化硅小球时,受制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观察到多于5个的微粒聚集在2次锥角光纤探针的尖端。从表 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捕获二氧化硅还是聚苯乙烯小球,当微粒的尺寸增加时,捕获微粒的数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无法捕获。因为随着球形微粒直径的增加,其对激光束的会聚效应会逐渐减弱,导致微粒之间的光学束缚作用也随之减弱。另外,对于直径同为5 μm的酵母菌、二氧化硅小球和聚苯乙烯小球而言,光纤探针对它们的最大捕获数量(分别是3个、2个和1个)随其材料折射率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对于曲率半径同为2.5 μm的球形微粒而言,微粒材料的折射率越大,激光束在微粒表面的折射就越强烈,球形微粒会将光束汇聚在微粒内部形成焦斑,微粒外部的光强相应地变弱,这对处于其外部散射场(前向散射)中的其它微粒而言,微粒间的光学束缚作用也会受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