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图 1为金属零件有限元模型。其中熔覆层尺寸为2.2mm×30mm×0.6mm,基材尺寸为50mm×50mm×8mm。熔覆层与基材先采用solid70单元的网格划分进行温度场分析,当进行应力场分析时将solid70单元转换为solid45单元来进行结构分析。在熔覆层及其附近采用小的网格划分,局部放大如图 1b所示,在远离熔覆层的区域选择较大的网格划分。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结果,网格更细、熔覆层最小的单元尺寸为0.3mm×0.3mm×0.1mm。
激光增材制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其影响因素较多,不能一一考虑。为了简化计算,本文中建立的模型遵从如下几个假设[8]:(1)基材与金属粉末各向同性;(2)熔覆层表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一定;(3)不考虑基材与金属粉末的汽化作用;(4)基材与金属粉末的屈服准则采用von Mises准则;(5)金属材料的塑性区段满足流动准则和硬化准则;(6)热源及产生的光斑各项始终性能保持不变;(7)在控制变量的实验中忽略变量改变对其它值的影响。
模拟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的熔覆行为,主要是通过ANSYS中的“生死单元法”[9]来实现的。所谓“生死单元法”,即是将该单元的刚度(或传导,或其它分析特性)矩阵乘以一个很小的因子,其默认值为1.0×10-6,从而不对载荷向量生效(但仍然在单元载荷的列表中出现)。同样,被杀死单元的质量、阻尼、比热和其它类似效果也设为0值,被杀死单元的质量和能量将不包括在模型求解结果中,单元的应变在“杀死”的同时也将设为0。当移动热源的光斑覆盖到该单元位置时激活该单元,以此来模拟金属粉末受热与基材形成熔池的过程。因此,只要根据热源移动的路径逐个激活单元,并加载上与热源相对应的生热率,就可以模拟整个激光增材制造过程。
-
激光器产生的热流密度呈现正态高斯分布,故本文中采用移动高斯热源模型与实际情况一致。高斯热源模型表达式为[10]:
式中, Q为在光斑内任意点的热流密度;η为激光利用率;P为激光功率;r为激光光斑半径;R为任意点到热源中心的距离。
激光器在产生瞬时高能热源的同时,随着时间而快速纵向移动,快冷快热。因此热源模型需要定义空间与时间变量。
定义位于熔覆层表面的移动热源中心点(x0, y0):
式中, v为激光移动速率;t为时间。
计算熔覆层表面上任意一点(x,y)到热源中心点的距离:
所以熔覆层表面上任意一点(x,y)的热流密度q可以表示为:
-
金属材料的热物性参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往往呈现非线性。本文中基材与粉末均为316L不锈钢(00Cr17Ni14Mo2),通过查阅有关文献[11-13],运用插值法和外推法,可以获取所需温度范围内材料的非线性热物性参量和力学性能参量, 如表 1所示。其中c为比热容,κ为导热系数, ρ为密度,E为弹性模量, al为热膨胀系数, v为泊松比, σ为屈服应力,E′为切线模量。
temperature/K c/(J·kg-1·K-1) κ/(W·m-1·K-1) ρ/(kg·m-3) E/ Pa al/K-1 v σ/Pa E′/ Pa 293 477 12.6 8 2.21×1011 15.3×10-6 0.3 0.297×109 2.21×1010 473 515 16.3 8 1.96×1011 15.3×10-6 0.3 0.221×109 1.96×1010 673 550 19.8 8 1.86×1011 15.3×10-6 0.3 0.202×109 1.86×1010 873 582 22.6 8 973 611 23.9 8 1.55×1011 15.3×10-6 0.3 0.099×109 1.55×1010 1073 640 25.5 8 1173 669 26.4 8 1273 675 27.5 8 0.50×1011 15.3×10-6 0.3 0.089×109 0.50×1010 1473 739 29.7 8 0.35×1011 15.3×10-6 0.3 0.059×109 0.35×1010 1703 760 31.7 8 Table 1. Thermophysical parameters of 316L stainless st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