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ISSN1001-3806CN51-1125/TN 网站地图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力创辉煌——纪念中国激光器诞生四十周年

郭振华 孙文

引用本文:
Citation:

力创辉煌——纪念中国激光器诞生四十周年

Strive for a lead:Birthday-commemoration on chinese laser for 40 years

  • 摘要: 21世纪的曙光已经开始辐照大地,大规模的高技术(HiTek)革命日新月异,使得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球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革,人类社会殷切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回顾20世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激光器的诞生是一个地道的耀眼亮点。它的前期基础工作是和微波激射器(maser)的研究紧密相联的。1952年,苏联物理学家巴索夫(N.Basov)和普洛霍洛夫(A.Prokhorov)在全苏射频频谱会议上发表了论文“分子振荡器”[1],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A.L.Schawlow)与唐斯(C.H.Townes)在《物理评论》。
  • [1]

    Meyer-Arendt J R.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Modern Optics.Englewood Cliff N J USA:Prentice-Hall,Inc,1972:498
    [2]

    Schawlow A L,Townes C H.Phys Rev,1958;112:1940
    [3] 邓锡铭.中国激光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 [1] . 回顾与展望——纪念激光诞生30周年专家座谈、笔谈录. 激光技术, 1990, 14(5): 1-9.
    [2] 兰戈 . 以创新精神面向新世纪——纪念激光诞生40周年. 激光技术, 2000, 24(5): 257-258.
    [3] 杨庆俊 . 迎接激光产业的崛起—纪念激光问世30周年. 激光技术, 1990, 14(3): 1-1.
    [4] 李行健译封鸿渊校 . 创功率记录的自由电子激光器. 激光技术, 1985, 9(2): 57-57.
    [5] 林良华时顺森罗永新 . 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的十年发展. 激光技术, 1990, 14(3): 29-33.
    [6] 陈书海编译陆良忠审校 . “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的诞生(编译). 激光技术, 1983, 7(6): 52-54.
    [7] 谢洪波姚丽娟李勇祝世民 . 基于棱镜的激光周视接收系统的设计. 激光技术, 2014, 38(5): 586-589. doi: 10.7510/jgjs.issn.1001-3806.2014.05.002
    [8] 杨培根译管竞存校 . 一九七九年激光业的评述与展望. 激光技术, 1979, 3(3): 33-37,27.
    [9] 朱彦旭杜志娟刘飞飞于宁王岳华宋会会王红航 . GaN基微腔传感器悬空隔膜的力电转换的ANSYS研究. 激光技术, 2016, 40(6): 791-795. doi: 10.7510/jgjs.issn.1001-3806.2016.06.004
    [10] 本刊通讯员 . 《激光技术》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期刊. 激光技术, 1989, 13(4): 20-20.
    [11] 张明扬朱颖郭伟黄帅侯果 . 激光冲击强化对TC17钛合金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激光技术, 2017, 41(2): 231-234. doi: 10.7510/jgjs.issn.1001-3806.2017.02.017
    [12] 谢洪波祝晓晨吕二阳李勇 . 一种可用于激光周视探测的发射光学系统设计. 激光技术, 2013, 37(2): 191-194. doi: 10.7510/jgjs.issn.1001-3806.2013.02.013
    [13] 张承铨 . 1982年联合王国第七届国际电光激光会议追记. 激光技术, 1982, 6(6): 1-9.
    [14] . 军用激光器. 激光技术, 1983, 7(5): 63-63.
    [15] 中尧译马理校 . CD激光器. 激光技术, 1994, 18(1): 41-41.
    [16] 温瑞棠 . 中外学者对激光应用的实践与探索——1980年国际激光会议学术活动片断. 激光技术, 1980, 4(2): 68-69.
    [17] 彭长华 . 小型YAG激光器. 激光技术, 1982, 6(1): 42-42.
    [18] . 工业用激光器. 激光技术, 1983, 7(5): 45-45.
    [19] 方敬诚译封鸿渊校 . 战地激光器(摘译). 激光技术, 1984, 8(6): 13-17.
    [20] 邹福清译刘建卿校 . Orlon压缩激光器. 激光技术, 1993, 17(5): 263-26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25
  • HTML全文浏览量:  607
  • PDF下载量:  35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01-05-25

力创辉煌——纪念中国激光器诞生四十周年

  • 1.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 430074

摘要: 21世纪的曙光已经开始辐照大地,大规模的高技术(HiTek)革命日新月异,使得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球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革,人类社会殷切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回顾20世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激光器的诞生是一个地道的耀眼亮点。它的前期基础工作是和微波激射器(maser)的研究紧密相联的。1952年,苏联物理学家巴索夫(N.Basov)和普洛霍洛夫(A.Prokhorov)在全苏射频频谱会议上发表了论文“分子振荡器”[1],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A.L.Schawlow)与唐斯(C.H.Townes)在《物理评论》。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