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实验的基体材料用Q235碳素工具钢,尺寸为90 mm×50 mm×3 mm(长×宽×高)。选择WC粉末(纯度为99.8%)与Ni60(平均粒径为30 μm~150 μm)的混合粉末为熔覆材料,设置W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0.4、0.6、0.8。Q235碳素工具钢、Ni60粉末质量成分如表 1、表 2所示。图 1为Ni60和WC粉末的微观形貌图。
type C Si Mn P S Fe Q235 0.15 0.15 0.25 0.12 0.11 balance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Q235 carbon steel (mass fraction)
type C Cr B Si Fe Ni Ni60 0.006~0.01 0.14~0.17 0.025~0.045 0.03~0.045 ≤0.15 balance 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i60 powder (mass fraction)
-
实验设备选用XL-F2000W光纤激光熔覆系统进行激光熔覆实验,其激光功率阈值为0 W~2000 W。送粉方式采用预涂法,实验前,将WC粉末和Ni60粉末按照表 3的成分配比进行混合。用粒度为800目的和1200目的砂纸按照顺序对基材料进行抛光,以此除去基材的表面氧化膜,再用无水乙醇将其冲洗后干燥备用。WC与Ni60的混合粉末以1 mm左右的厚度均匀铺在基体表面。通过先前的预试验发现,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1600 W、扫描速率10 mm/s、离焦量+5 mm时产生的熔覆效果较好,因此利用该工艺参数来开展单道单层激光熔覆实验。激光熔覆加工示意图如图 2所示。熔覆试样会经过线切割、镶嵌、研磨、抛光和腐蚀(腐蚀液为质量分数0.05的硝酸酒精)等工序进行处理,再利用XJL-302/302BD型号的光学金相显微镜对涂层横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利用JSM6460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涂层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利用MHVD-1000AT显微硬度机来测定涂层显微硬度。
type S1 S2 S3 S4 S5 WC 0 0.2 0.4 0.6 0.8 Ni60 1 0.8 0.6 0.4 0.2 Table 3. WC and Ni60 component ratio (mass fraction)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
涂层宏观形貌如图 3所示。自上而下依次加入WC质量分数为0.0、0.2、0.4、0.6、0.8的单道熔覆涂层,对应试样S1~S5。可以看出,涂层表面熔覆效果良好,均表面光滑,无气孔和明显裂纹,成形性良好。说明WC和Ni60的混合粉末使用是能够满足涂层表面熔覆效果良好的基本需求。
-
由图 4所呈现的熔覆层横截面的形貌可看出,试样S1~S5的涂层与基体之间有了一道明亮的熔合线形成,这种现象可证明基体和熔覆粉末二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所有试样涂层都呈现半椭圆状,无明显裂纹,添加有WC的4个试样(S2~S5)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对比发现, S3(WC质量分数为0.4)形貌较好。
图 4中出现的颗粒状为熔覆过程中未熔融的WC颗粒及其衍生相,发现WC的密度为15.63 g/cm3, 是Ni60(7.53 g/cm3)的2倍左右,受重力和涂层冲刷作用,WC颗粒下沉速度较快,所以多出现在熔池的中下部[12]。图 4中WC颗粒边缘形状不同,表明WC的加入对涂层也会产生影响[19]。
观察图 4中的S2~S5试样,发现涂层的孔洞数量逐步增多, 即随着WC粉末质量分数的增多,涂层出现孔洞, 其原因有:(1)粉末材料的物理性能存在差异,WC颗粒的热膨胀、热收缩系数与Ni60不同[19],加之激光熔覆的快速升温和凝固的特性,导致了涂层中存在孔洞;(2)未受包裹的WC粒子,在熔覆过程中部分WC在熔池中会发生如下脱碳反应[20]:
WC在脱碳过程中产生的C原子会与O原子结合,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在激光熔覆技术熔池有极快冷却速度的特征下,生成的气体一部分因不能及时逸散而滞留于涂层内部,然后就形成了气孔。
-
可将图 4的熔覆层横截面形貌分为三部分:熔覆区(cladding zone,CZ),结合区(bond zone,BZ),热影响区(heat affected zone,HAZ)。用A1表示熔覆区面积,A2表示结合区面积,D表示涂层稀释率。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对A1、A2进行测量,并按照下式进行稀释率的计算[21]:
由(3)式计算得出的稀释率如表 4所示。涂层稀释率随着WC质量分数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试样S1~S5的稀释率依次为21.14%、13.16%、25.88%、12.22%、11.32%,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熔覆区面积A1和结合区面积A2。熔覆区面积A1随着WC质量分数的添加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在WC质量分数为0.4时出现了突然下降。结合图 4分析可以给出解释:S3~S5试样涂层内部开始出现气孔和未熔WC颗粒,并且气孔面积逐渐增加,这将导致熔覆区面积A1增加。结合区面积A2先增加后减小,这是由于随着WC质量分数的增加时,同熔覆区面积A1内,激光熔覆涂层所需要的能量增加,传递到结合区面积A2能量减小,但也受气孔和未熔WC颗粒影响,从而导致稀释率数值出现波动。而且太低或太高的稀释率都会对涂层硬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case mass fraction of WC A1/mm2 A2/mm2 (A1+A2)/mm2 D/% S1 0.0 0.25 0.07 0.32 21.14 S2 0.2 0.29 0.04 0.33 13.16 S3 0.4 0.20 0.07 0.27 25.88 S4 0.6 0.34 0.05 0.39 12.22 S5 0.8 0.36 0.05 0.41 11.32 Table 4.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ilution rate
-
通过凝固理论可知,激光熔覆凝固组织的形貌是由结晶参数G/R(G是温度梯度、R是凝固速率)决定的[22-23]。图 5~图 9是关于试样S1~S5熔覆涂层横截面上不同部位的显微组织特征。从图 5b、图 7b、图 8b、图 9b皆可看出,涂层底部与基体的HAZ形成了明亮的融合线, 在基材表面延伸生长了一层薄薄的平面晶[24]。这是因为Q235的热传导性能好,在结合界面形成大的正温度梯度和大过冷度,结晶参数G/R最大。从图 7c看出,在靠近涂层底部的结合界面,主要为致密、粗壮的树枝晶组织。温度梯度控制下枝晶的生长方向与热流方向正好相反,理论上结合界面处与热流方向是相互垂直的,所以树枝晶沿与结合界面垂直的方向在涂层中间或者上部继续生长[25]。从图 8c看出,由于熔池中部的散热性下降,且温度梯度较小,所以涂层中部主要是纤细的树枝晶[26]。
对比来看:如图 5c、图 6c所示,S1、S2的微观组织中晶粒较细小、枝晶生长不规律、组织不致密; 如图 7c、图 8c所示,S3与S4的微观组织中枝晶尺寸均匀、有方向性地向上生长,组织细密; 如图 8b、图 9b所示,S4、S5由于WC质量分数的增加,WC的边缘和周边区域产生了条状/块状/层状的二次碳化物,这些二次碳化物属于脆性相,容易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和裂纹,导致涂层质量较差[19]。这也与前面分析出现聚集颗粒和大孔洞的原因一致,即以未熔融的WC颗粒为新的形核中心,还有WC溶解而形成的二次析出相。尤其是在S5(WC质量分数0.8)中,WC颗粒未受Ni包裹的数量增多,使得枝晶间扩散分布颗粒状中间相的数量也增多,异形核率提高,同时产生的大气孔也会抑制了枝晶的生长,最终导致组织不致密。
因此,得出在WC质量分数为0.4~0.6的条件下,既可确保微观组织密实、枝晶大小均一、生长规律一致,也能有效地规避颗粒、气孔等因素对熔覆涂层质量的影响。
-
在载荷1.96 N、保荷时间10 s,测量间距0.2 mm的情况下,每个试样沿最大熔深方向从涂层的顶部一直测试到基体,测试10个点,每个点横向位置左右取两个点,取3点平均值。从图 10可知,随着WC质量分数的增加,S1~S5试样涂层的硬度依次提高,其中硬度值, S5>S3>S4>S2>S1。说明WC质量分数的增加利于提高涂层硬度。S2~S5试样涂层相比基体材料的平均显微硬度193 HV0.2均提高4倍以上。
虽然S5的硬度与其它样品有明显的提升,但此硬度的提升并非由Ni60+WC复合陶瓷涂层带来的,而更多的是在较大比例WC粉末的作用下,使涂层内部、涂层表面含有较多未熔融WC颗粒而使涂层硬度增加[27]。从图 10中可以看出,当WC质量分数达到0.8时,未熔融的WC颗粒及其衍生相从底部逐步扩散到涂层顶部,其中WC分解会生成W和C元素(从(1)式和(2)式可得出),这两种元素固溶于基体中起到强化效果,但在冷却降温期间,这两种元素又会与合金元素(Ni、Cr等)生成新相重新析出并扩散分布在基体中,起到一定程度的析出、弥散强化效果[28]。WC质量分数为0.8时,加之WC自身熔点太高,此质量分数下与Ni60融合性较差,不被包裹的WC粒子多,在熔覆过程中容易出现氧化、脱碳和烧损的现象,所以涂层才会存在较明显的大气孔。一般认为,WC的氧化、脱碳和烧损对复合涂层的性能是不利的[19]。WC对复合涂层的性能影响是以上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认为当WC质量分数为0.4~0.6的情况下,既能保障两种材料的融合性,又能提升涂层整体的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