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为了验证改进人工势场法在无人机编队中的防撞控制效果,作者在MATLAB2019B平台搭建无人机编队仿真环境进行实验。该仿真环境选取60 m×40 m×20 m的3维空域范围作为仿真区域,对由5架无人机组成的固定编队进行仿真,其中最中间为领航者无人机,时刻向周围其它无人机广播自身状态信息,其余4架均为跟随者无人机并时刻跟随领航者无人机。
具体仿真过程为:初始时刻5架无人机按照“V”形固定在同一高度等待出发指令,给定领航者无人机到达目标点位置信息为(60 m, 40 m, 10 m),领航者受到目标点引力作用而向目标点飞行,同时其它无人机接收到领航者指令信息而跟随飞行;在编队飞行路径中设置多个大小不同的静态障碍物,当任一架无人机上传感器检测到障碍物时该无人机会受到斥力场作用而改变原先航向,并实时将自身状态改变信息发送给编队内其它无人机;当任一架无人机避障完成后会及时跟上领航者保持编队原有队形结构,直至无人机编队中领航者无人机到达目标点为止结束仿真。
仿真总时间为160 s,步长为0.1 s,无人机初始速度均设置为零,无人机最大速度上限设置为4 m/s,无人机编队间通信拓扑的邻接矩阵为:
式中, 1表示两个节点间存在通信,为0则表示不通信。
无人机邻域划分参数:rmin=2 m,R=10 m,期望距离d=5 m。人工势场参数[18]:k1=0.0061,b=1,c=1,bo=0.1,co=0.1,‖qij‖min=2 m,‖qij‖max=10 m。所采取的无人机防撞编队控制算法具体参数如表 1所示。
drone spatial location qi/m speed vi/(m·s-1) pitch angle ωi/(°) yaw angle φi/(°) UAV1 [0, 9, 10]T 0 0 0 UAV2 [4, -3, 10]T 0 0 45 UAV3 [5, 1, 10]T 0 0 -45 UAV4 [3, 7, 10]T 0 0 90 UAV5 [6, 5, 10]T 0 0 0 Table 1. Initial simulation parameters of formation
为了便于分析无人机编队的防撞控制效果和编队间的一致性,将障碍物简化为半径大小不同的球体,其具体参数如表 2所示。
obstacle spatial location qo/m radius/m minimum range ‖qi, o‖min/m maximum range ‖qi, o‖max/m 1 [16, 12, 10]T 1 2 10 2 [20, 19, 10]T 1.3 2.6 13 3 [40, 28, 10]T 1.3 2.6 13 Table 2. Obstacle parameter information
-
为了体现出本文中改进算法的避障效果,在目标点和障碍物位置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在单架无人机上对传统人工势场算法、改进后人工势场算法和动态窗口法进行避障仿真对比,其对比曲线如图 6所示。由图 6看出, 3种算法下的无人机均可以避开障碍物到达目标点,其中动态窗口法耗时22.28 s,路径总长度为15.7 m,这是因为动态窗口法未能提前获取障碍物信息,而是依靠自身传感器不断对速度进行评价和选择,所以使得避障轨迹偏大。而传统人工势场法耗时20.32 s,路径总长度为14.29 m,相比于动态窗口法耗时减少8.7%,路径总长度减少8.98%。虽然传统人工势场法相较于动态窗口法减少了避障时间和总路径,但传统人工势场法由于势场作用使得无人机即使避开障碍物也会受到障碍物的斥力影响而做出不必要的偏移。本文中改进算法对无人机受斥力情况做出调整,加入无人机速度方向与无人机和障碍物间所形成连线的夹角是否垂直的判断条件,使得无人机避开障碍物后而不受障碍物斥力的作用,改进后的人工势场法总耗时18.82 s,路径总长度13.46 m,相比于传统人工势场法时间减少了7.38%,总路径减少了5.8%。由以上分析可得出:改进人工势场法的无人机总耗时和总路径都优于动态窗口法和传统人工势场法。
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到无人机编队中,以下仿真均采用改进后的避障算法对编队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紫外光通信协作无人机防撞编队如图 7所示。由图 7看出, 5架无人机初始时刻就已形成“V”形编队,其余4架无人机跟随领航者共同向目标点飞行,星号为无人机编队的起点,六角形为无人机编队飞行终点。图中编队飞行时遇到障碍物时各自进行避障,避障完成后又快速恢复回原始队形直至到达目标点。
图 8是图 7的防撞编队轨迹放大。图 8a为对1号、2号障碍物的放大,图 8b为3号障碍物的放大。由图 8a可以看出,领航者无人机在检测到障碍物后开始进行避障,由于一致性其余4架无人机做出了与领航者相同的避让动作,1号无人机在航迹中检测到2号障碍物并进行避让,3号无人机由于编队拓扑关系的影响也作出相同的动作,由此可知,其它无人机的避障只会影响到与其存在拓扑关系的无人机,而不会影响到领航者航迹的变化。图 8b是编队在飞行一段时间后领航者对3号障碍物作出了避障动作,其余无人机动作也相应的变化,且5架无人机的避让动作仍以“V”形展开,说明编队在飞行时始终保持着编队队形。
图 9为各无人机与领航者相对位置变化曲线,只反映其余4架无人机的避障情况。由图 9看出, 由于避障原因,航迹中存在障碍物的无人机与领航者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幅度均在1 m以内,且避障后跟上原始队形的时间在20 s以内,说明无人机编队在避障后均能快速跟上编队并保持原始队形。
为了近一步分析无人机避障编队的避障效果,将无人机编队的实际轨迹与无障碍物情况下的理想轨迹进行对比。其轨迹对比曲线和均方误差曲线如图 10、图 11所示。图 10中实线为无障碍物情况下编队的飞行轨迹,虚线为有3个障碍物情况下的飞行轨迹。由图 10可以看出, 编队的整体避障情况。由图 11可以看出, 所有无人机在单位时间内的均方误差均小于0.2,即编队避障精度较高。以上说明编队在避障过程中的避障轨迹与理想航迹的偏离程度较小,进一步降低了集群避障时的能量消耗。
为了体现无人机防撞控制编队的一致性,对无人机编队在x,y,z方向的速度曲线进行分析,如图 12所示。由于120 s以后5架无人机的速度趋于一致,所以只对前120 s进行分析。图中x和y方向的速度曲线变化明显,而z方向由于编队始终在同一平面飞行,所以速度变化一直为零。由图中看出, 编队在5 s左右时速度达到一致,在领航者避障时其它无人机速度与领航者保持一致,跟随领航者避障完成后其它无人机开始进行各自避障,但速度变化幅度均较小,说明编队一致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