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基于第1节中的理论分析,在本节中,将观察孔径接收时的系统性能,分析讨论海洋湍流参量,传输距离等对系统误比特率BER的影响,初始仿真参量如表 1所示,调制初始阶数M=8,背景辐射功率Pbg设置为〈Pr〉的1%。
parameters value parameters value λ 532nm v 10-4m2/s L 70m ω -1 αs 5mm η 0.4 F0 ∞ ζ 0.028 ε 10-2m2/s3 T0 300K Χ 10-6K2/s R0 50Ω Rb 2.4Gbit/s Table 1. Numerical simulation parameters
图 3~图 6中给出了系统在不同接收孔径D和各向异性因子下BER随不同海洋湍流参量,即湍流动能耗散率ε、均方温度耗散率X、温度和盐度对海洋湍流功率谱变化贡献的比值ω和动力粘度v的变化曲线。每幅图除改变相应参量外,其它参量如表 1所示。从图 3~图 6可以看出,固定湍流参量和各向异性因子,增大孔径直径D,系统BER性能明显改善;孔径相同D相同时,随着各向异性因子增大,系统BER性能也随之改善。
Figure 3. BER vs. the rate of dissipation of kinetic energy per unit mass of fluid ε for different receive aperture diameters D and anisotropy factor
Figure 4. BER vs. the rate of dissipation of mean-squared temperature X for different receive aperture diameters D and anisotropy factor
Figure 5. BER vs.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to salinity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ractive index spectrum ω for different receive aperture diameters D and anisotropy factor
观察图 3可以看到,ε增大,系统误比特率BER减小。湍流参量和各向异性因子相同时,大孔径3mm接收比小孔径1mm接收BER性能更好。其次,当各向异性因子μx和μy都增大到2时,系统误比特率BER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这是因为长期的光束扩展造成的。同时,从线距可以看出,相比于其它两种各向异性因子情况,μx和μy都为2时误比特率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
从图 4可知,随着X增大,误比特率随之增大。X较小时,即X范围在10-7K2/s~5×10-7 K2/s时,大孔径接收系统对系统BER改善非常明显。随后X增大,大孔径接收系统对系统BER改善能力逐渐减弱。各向异性因子都增大到2时,误比特率只在5×10-7K2/s~5×10-5K2/s之间存在有效值,其余两种各向异性因子条件下,在5×10-5K2/s之后无法找到有效值。
图 5中,随着ω增大,系统误比特率随之增大。ω较小时,大孔径接收系统能更好地降低系统BER。各向异性因子越大,大孔径接收系统越能降低系统BER,改善系统性能。ω增大到-0.5附近时,大孔径接收系统和更大的各向异性因子改善系统性能的能力都逐渐变弱,表明海洋湍流在由盐度波动起主导作用时,系统性能会变差,即使采用大孔径接收系统,系统BER改变不大。
图 6说明,相同各向异性因子和孔径直径D,随着v增加,系统BER减小。相同v和孔径直径D,随着μx增大,系统BER减小,但μy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系统BER不再变化。当v分别为5×10-5m2/s和1×10-4m2/s时,误比特率的差距非常微小,几乎重合,以μx=6为例,差距仅为1.375×10-4。当v=5×10-4m2/s时,大孔径接收系统改善系统BER的能力非常明显,但在μx=5以后,开始趋于平缓。
Figure 6. BER vs. the rate of dissipation of μx for different receive aperture diameters D and the kinetic viscosity v
图 7显示了系统误比特率随传输距离L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到,传输距离越远,系统误比特率越大,因为随着距离增大,湍流对传输链路的干扰越强。相同各向异性因子下,大孔径接收系统的系统BER性能更好。孔径相同,各向异性因子越大,系统性能越好。但是,随着传输距离进一步增加,即L>70m后,系统BER持续增大,孔径和各向异性因子的变化无法有效改善系统性能。
Figure 7. BER vs. the rate of transmission distance L for different receive aperture diameters D and anisotropy factor
图 8中给出了不同孔径直径D和各向异性因子下BER随APD增益G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随着APD增益增大,系统误比特率先下降,之后基本趋于平缓或者出现增加的趋势,大孔径接收系统较好的改善了系统性能。当各向异性因子都为2时,无论是大孔径(3mm)还是小孔径(1mm),系统误比特率都先减小后增大,小孔径和大孔径分别在增益为150和100时,误比特率最小。而其它两种各向异性因子条件下,当增益大于150时,系统BER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Figure 8. BER vs. the rate of APD gain G for different receive aperture diameters D and anisotropy factor
图 9中仿真了不同孔径直径D和各向异性因子下BER随调制阶数M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调制阶数越高,系统误比特率越大。从星座图角度理解,调制阶数越高,星座点越来越密,星座点的距离代表了译码的差错概率,判决时容易被判定为其它符号,导致系统BER增大。相同调制阶数和各向异性因子下,大孔径接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系统BER,调制阶数越小,BER改善越明显。相同孔径直径D和调制阶数下,各向异性因子越大,系统BER性能越好,大孔径接收系统改善系统BER的能力越强。但当调制阶数M > 64时,系统误比特率变化程度逐渐饱和,改变调制阶数无法降低系统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