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首先测试由20个单管组成的模块在不同驱动电流下的输出功率,可以得出模块的P-I特性曲线,如图 7所示。不同位置处的光强分布图如图 8所示。阈值电流为0.36A,当电流为11.91A时,功率最大可以达到196.12W。
对于单个半导体激光器单元,一般采用宽增益区结构的矩形或锥形谐振腔。在垂直于P-N结(快轴)方向,强波导作用只允许最低阶本征模式存在,远场分布近似为基模高斯分布;在平行于P-N结(慢轴)方向,弱波导作用使得多个波导本征模式同时存在,远场分布近似认为是“顶帽型”分布或超高斯分布[14]。本文中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合束模块是由20个单管在快轴方向叠加而成,因此模块的慢轴方向与单管的慢轴相同,呈现出超高斯及平顶高斯分布,如图 8所示。由于单管经过准直后的快轴发散角较小,在传播距离不够远时(z=0cm),可以看到快轴方向光强分布呈现多个尖峰。随着光束传播足够远后,在测量位置z =130cm处,各半导体激光单元发出的光束在快轴方向相互充分叠加,呈现出与单个半导体激光器的快轴方向相同的基模高斯分布形式。可以计算出经过准直后的模块剩余发散角为:θSA=6.50mrad,θFA=7.34mrad。
使用光束分析仪测量到的偏振合束后的光场分布特性如图 9所示。其中图 9a为校准前在测试平面测得的光斑分布图,通过位移台以及棱镜支架调整偏振分束镜的位置与倾斜角度,使得两个半导体激光器模块的光束在传播方向上完全重合,保证光束质量不受损失,图 9b为经过校准后的偏振合束输出光斑。使用功率计分别测量两个激光器在不同的驱动电流下合束后的功率以及损失的功率,并且计算其合束效率,结果见表 1。
current of LD1 /A current of LD2 /A output power aftercombination /W loss of power/W combining efficiency/% 1.04 0.98 19.03 0.34 98.24 1.66 1.49 38.19 0.67 98.28 2.91 2.50 77.31 1.37 98.26 4.91 3.57 117.40 2.12 98.23 5.37 4.59 157.10 2.84 98.22 6.64 5.62 195.90 3.66 98.17 8.21 7.43 291.20 7.85 97.37 11.96 11.85 384.10 13.42 96.62 Table 1. Output power of polarization combination and the combining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drive currents
从表 1中可以看出,合束效率平均在96%~98%之间,当单个激光器输出功率为200W时,合束后总的输出功率为384.10W,损耗的功率为13.42W,合束效率为96.62%,实现了高效率的偏振合束。随着电流的增加,单个激光器的输出功率的增长,合束效率有轻微的下降,这是因为器件的偏振相关损耗和偏振相关增益(包括材料特性、波导作用和腔面反射率的因素)在激光振荡的作用下被不同程度地反复放大,导致偏振度有波动,从而使偏振合束效率有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的合束效率依然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对楞间距为1mm的菲涅耳透镜聚焦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利用光束分析仪测量其焦点处的光场分布如图 10所示。可以看出, 光斑在x轴方向由于只通过一个柱透镜进行聚焦,光束被聚焦得较窄,y轴方向是通过菲涅耳透镜聚焦,光场分布均匀性较好,光斑的上升沿很短。该聚焦光斑应用于陶瓷焊接时可以使得焊缝的一致性更好,焊接质量更佳。
使用色散元件将偏振合束后的915nm模块、940nm模块以及980nm模块进行波长合束,输出功率能够超过800W,聚焦光斑均匀性较好,并且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菲涅耳聚焦透镜的参量,从而获得不同形状尺寸的矩形光斑,使得该系统可以成功应用于不同场合下的Al2O3陶瓷焊接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