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ATR的光谱强度取决于穿透深度、反射次数、样品本身吸收大小和样品与棱镜的紧密贴合情况。穿透深度dp为:
式中, λ为入射光波长, n2为样品折射率。从(5)式可以看出, dp取决于λ, n1, n2和θ1。本文中已选定棱镜材料和入射角(即n1和θ1已定),对某一波长的穿透深度可进行估算。分析图 4b~图 4d发现,当样品为油品时,时域图峰值变化不明显,是因为仅发生单次全内反射,穿透深度有限,样品吸收的太赫兹波能量有限,而增加全反射次数,样品吸收的能量越多越便于测量,故需要设计多次反射棱镜,改进ATR模块。
-
多次反射的光学系统见图 1。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在透镜1后的位置放置一组透镜,将光斑直径限制在10mm之内,棱镜外形为等腰梯形[17]。穿透深度一定,则ATR的光谱强度取决于反射次数。ATR的反射次数与棱镜长度、高度和角度的关系示意图见图 5。
图中, θ1(θ1=π/2-α)为光束到棱镜表面时的入射角,θ2为折射角,设空气折射率为n0,棱镜折射率为n1,根据折射定律有:
则棱镜的尺寸设计需满足下式:
从而可得到全反射次数N的计算公式,见下式:
从(8)式可以看出, 增加L、减小T和θ可以使反射次数增加,但在实际中受到材料来源和整个装置的设计尺寸限制,L不可过大;T减小,使进光量减小, 会造成光能利用率减小;入射角不能等于或接近临界角, 否则将会产生波峰畸变。此外,增加反射次数, 将导致能量利用率下降, 二者相互矛盾, 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由图 5, 根据几何关系,有:
多次反射系统限束后光束直径为10mm,取T=10mm,为了保证一定的能量利用率,取反射次数N=5。由(5)式~(7)式和(9)式可知,棱镜底角α越大,θ越大,dp越小,L越大。取α分别为30°, 45°, 60°,由(6)式、(7)式、(9)式可计算出θ和L, 如表 1所示。
prism α/(°) θ/(°) L/mm prism 1 30 44.67 66.75 prism 2 45 56.93 86.79 prism 3 60 68.40 132.10 Table 1. Prism size
用Light Tools软件进行仿真,光线在棱镜1~棱镜3内部的反射情况如图 6所示。
由图 6可见,棱镜1内的反射情况与预想不符,原因在于棱镜底角过小,棱镜上表面长度不够,部分光线打在侧面上,根据几何关系增加一个约束条件:
再结合(6)式和(9)式可计算出棱镜内恰好发生5次全内反射时, 棱镜4底角为38.38°,全内反射角为51.62°,由(7)式计算出棱镜底边长为75.78mm,其仿真结果见图 7。
结合表 1、图 6与图 7,对于棱镜的尺寸选择需要共同参考多个参量,棱镜底角最小为38.38°,综合本节中的论述,选取棱镜2作为实验用棱镜。
-
多次反射棱镜2的透过率计算参考单次反射棱镜的透过率计算,光能损失主要在棱镜两个端面处的反射损失和棱镜材料高阻硅的吸收损失。由于多次反射棱镜亦采用水平入射方式,故其反射损失与单次反射棱镜相同,经计算, l=91.64mm,多次反射棱镜总的透过率为0.3083。
-
由于多次反射棱镜的加工周期长,目前尚无法进行实验测试。因为实验系统中加入一组透镜后在放置棱镜的位置处光线并不是严格的平行光,光线在棱镜2内的反射情况并不理想。因此,结合Light Tools光学仿真软件,对多次反射系统及棱镜放入系统之后的情况进行了光学仿真,仿真结果分别如图 8所示。
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放入棱镜2后,光线在棱镜内部发生了5次全内反射,仿真结果与设计相符。但是放入棱镜后接收器(直径为20mm)接收到的光线呈发散状,由于实验系统的接收器直径只有10mm,这将导致实验过程中部分光线无法被接收器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