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激光熔覆再制造系统[15-16]包含激光制造系统、送粉系统、运动执行机构及工作台、软件控制系统以及其它辅助装置,本实验中采用的是美国IPG公司生产的4kW光纤激光器和德国KUKA机器人KR30HA,能实现柔性加工,系统布局如图 5a所示。在所选位置采用K型热电偶对温度变化进行测量。
-
为了研究几种方法对温度场的影响,将单向逐次、往复逐次、评估选择几种方法所形成的温度场关键特征参量进行了对比。根据熔覆过程的温度场瞬态解来研究每一次熔覆前目标区域的基材温度。图 6、图 7表示的是第2次~第14次熔覆前,3种方法所面对的熔覆目标区域(道)的基材平均温度和温度标准差。比如图 6和图 7中,对于单向逐次法,第3次熔覆的目标就是第3道。熔覆前第3道的温度均值为573℃,温度标准差为150℃左右。图 6中上面的箭头引出的是单向逐次法熔覆第3次前的温度场云图。可以看出,第3道(云图中白线)紧靠上一次完成的第2道,所以基础温度较高,温度值分布也不均匀,温度标准差大。而评估选择法第3次的熔覆目标区域是第2道(云图中白线),远离上一次熔覆的第14道(图 6下面的箭头所引出云图)。熔覆前第2道的温度均值为190℃,温度标准差为16℃左右。都远低于单向逐次法。从图 6中可以看出,在前7次,评估选择法每一次所选区域的基材(础)平均温度远低于单向逐次法和往复逐次法。之后,几种方法的基础温度开始逐步接近。第14次熔覆,评估法的基础平均温度大于单向逐次法和往复逐道法。这是由于评估法的原理决定的。
图 7中的基础温度标准差表示的是熔覆区域基础温度分布的均衡状况。从图上可以看出,评估选择法在每一次熔覆前目标区域的温度标准差都是最低的,特别是在熔覆前期比其它两种方法均匀很多。说明评估选择法每一次熔覆都是在一个温度场分布非常均匀的区域展开。
-
为了研究不同激光扫描顺序对激光熔覆沉积层组织的影响,应用上面的单向逐次、双向逐次和评估选择法对图 5b所示的45#钢试验板进行多道激光熔覆。基材成分见表 1。采用铁基粉末Fe50(HRC50~HRC58),粉末成分见表 2。激光功率1600W, 光斑直径4mm,送粉速率30g/min,载气速率600L/h,激光扫描速率5mm/s,搭接率50%。熔覆单层,14道。
Cr S Si C P Mn Ni Cu ≤0.003 ≤0.001 0.002~0.004 0.004~0.005 ≤0.001 0.005~0.008 ≤0.003 ≤0.003 Table 1. Composition(mass fraction w) of 45# steel
Cr B Si C Ni Mo Fe 0.150~0.180 0.030~0.040 0.035~0.045 0.006~0.010 0.280~0.300 0.040~0.060 balance Table 2. Composition(mass fraction w) of Fe50-based powder
图 8所示为试验熔覆层的宏观形貌,单向逐次法形成的样件形貌最平整。而评估选择法由于最后两次熔覆都在中部区域(图中黑圈处),所以中部凸起比较高。双向逐次法外部形貌最差,大部分区域形成缺陷,这是由于试验采用了侧向送粉装置。因为侧向送粉装置对激光扫描方向有严格要求,而双向逐次法中必然有一个方向与要求相反,所以形成缺陷。随着逐步搭接,这个区域的缺陷趋势放大,最终形成如图所示的形貌。
将单向逐次法和评估选择法得到的试验样件沿中部截面切开, 如图 8所示,并在相应位置取样进行显微硬度测试。图 8a中的S1, S2, S3处为单向逐次法试样显微硬度测试位置;图 8c中的X1, X2, X3处为评估选择法试样显微硬度测试位置;每个位置测试3次求均值。测试结果见表 3。
number S1 S2 S3 X1 X2 X3 microhardness/HV 625.38 620.58 623.34 680.09 673.58 683.01 Table 3. Micro-hardness of one way successive method and evaluation selection method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评估选择法试样的显微硬度高于单向逐次法。这是因为对于铁基材料熔池的冷却速度对于相变强化起到重要作用。较快的冷却速度使熔覆层的硬度提升。将S3和X3处切下的试样做电镜扫描,电镜照片如图 9所示。图中显示了熔覆层与基体结合处、熔覆层中部、熔覆层顶部的组织。从组织形态看单向逐次法形成了柱状枝晶,侧向分枝较为发达。生长方向基本垂直于结合界面,呈现典型的外延生长特征。评估选择法择形成了较多的胞状晶。这是由于评估选择法的熔池周围温度梯度更大,影响到熔池内的温度梯度,控制凝固过程更加稳定。从尺度上看, 枝晶的间距较大。
-
为了对比3种方法对基材变形的影响,在试样熔覆面的背后画上网格,测量网格节点的变形情况,试样网格测量点分布如图 10a所示。由于平板试样使用前经过精磨,可以近似假定激光熔覆前整个试样的各点变形量均为零。以基材未熔覆面矩形角点的平均值为参考零点,即其变形为0.000mm。这样,其它测量点所测数值与参考零点之差即可认为是激光熔覆所引起的弯曲变形。
如图 10b所示,将激光熔覆后的试样放在专用的夹具上,样件的侧面可以作为水平基准与工作台接触。在三坐标测量机(其最小分辨率为1μm)上,测量激光熔覆后试样背面网格点的坐标值。每块样件共计测量77个点。为对比3种方法所熔覆样件变形的大小,将所测数据中在厚度方向最大的10个值列出,再将每列数据求均值, 如表 4所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评估选择法的基材在厚度方向上变形最小,往复逐次法最大,单向逐次法在两者之间。三者之间的差距见图 11。
measurement point number one way successive/mm evaluation selection/mm reciprocating successive/mm 1 0.840 0.593 1.328 2 0.866 0.596 1.363 3 0.953 0.619 1.385 4 0.955 0.628 1.398 5 0.956 0.638 1.401 6 0.999 0.659 1.410 7 1.034 0.672 1.432 8 1.036 0.675 1.553 9 1.039 0.681 1.554 10 1.044 0.697 1.607 average 0.9722 0.6458 1.4431(max) Table 4. Deformation data of thickness direction
为了直观地观察每种方法所产生的变形大小,把所测数据拟合成曲面。图 12是将3种情况放在一起对比。从图上可以看出, 3种方法形成的试验件的两端都沿基材中轴线发生了弯曲; 板状基材向着激光束的方向形成一个弯曲角;评估选择变形量小于往复逐次及单向逐次的变形量。这是由于逐次法,特别是往复逐次法能量输入的位置集中,在短时间内形成热积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