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当获得信号计数值C与采样时间间隔的统计分布图后,考虑到空间碎片速度可能很快,采样时间间隔ΔT很短,导致信号计数C在采样时间轴上分布离散。为了便于信号分析与目标鉴别,本文中提出,在满足一定距离误差的前提下,以相同的若干个采样时间间隔ΔT为一个信号计数统计单元u,得出一个统计单元的信号计数C,最后形成信号计数值C与统计单元u统计分布直方图。根据直方图进行目标鉴别与距离测量。假设允许的距离误差为bs,一个采样时间间隔ΔT对应的探测距离为ΔR,则:
若对目标进行一次探测需发射N次激光,保证第1次与最后一次回波光子在探测门内产生的信号在一个统计单元内,则空间碎片的相对径向速度需满足下式:
-
对于盖革模式APD探测器来说,当至少有一个光电子产生时,则会产生探测信号。由于激光脉冲半宽度极短,在探测时间门内,回波光子被探测的概率pd为:
由于在允许误差内回波光子数变化很小,pd可认为不变。假设对目标发射N次激光,若存在同一统计单元信号计数值C>Ct(计数阈值),则认为目标存在。目标的探测概率pDT为:
在本文中,噪声主要来自太阳光噪声与暗计数噪声,则一个统计单元u由噪声产生信号的概率pn为:
若死时间很长,与探测时间门相当,即在探测时间门内只能探测到一次信号。则在探测时间门内第m个统计单元探测到信号的概率pl(m)为:
则第m个统计单元信号计数值C>Ct的概率pl, 2(m)为:
探测一次目标,其虚警概率pFA为:
式中,M为一个探测门总统计单元数。
若死时间较短,即在探测时间内探测到一次信号后,还能继续探测信号,则在探测时间门内第m个统计单元探测到信号的概率ps(m)为:
式中,du为死时间对应统计单元数。第m个统计单元信号计数值C>Ct的概率ps, 2(m)为:
探测一次目标,其虚警概率pFA为:
-
作用距离R的测量是利用光子在探测器与目标之间飞行时间来测量的。设光子的飞行时间为tf,则目标距离R=ctf/2。本文中把光子飞行时间tf的测量分为粗测与精测两部分,两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测量尺度。假设激光的发射周期为T,则飞行时间中粗测部分对应的测量尺度为T,精测部分的测量尺度为探测时间门内的采样时间间隔ΔT,也可称为距离栅格。飞行时间的测量基本原理如图 1所示。其中ts为探测门的起始时间,nT为飞行时间的粗测部分,Δt为飞行时间的精测部分,则光子的飞行时间tf=nT+Δt。
本文中基于时间延迟的相关法来进行粗测。每个探测时间门都有对应的时钟周期信号计数器,记录对应的时钟周期是否存在过信号。若在此距离门内产生过信号,则在对应的时间周期的计数器记1,即C(j)=0或1, j为T的正整数倍。假设一次探测发射N次激光,激光的发射函数可表示为S(i)=1, i=1T, 2T, …, NT。则时间延迟相关度r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ε为相关延迟时钟周期数,其范围可根据任务要求或先验知识提前给定。在一定延迟时间范围内,r(ε)最大值所对应的ε, 即为粗测部分nT。
精测部分,Δt=ts+(m-1)u+0.5u。探测门起始时间ts一般提前已设定,所以只需要测定统计单元数m。依据信号计数值C与统计单元分布直方图,判定是否存在目标,并选取信号计数值最大的所对应的统计单元为测定的m。
-
为了验证光子激光探测技术对于空间碎片探测的有效性,并评估其工作性能,本文中利用设计的探测模型在MATLAB软件上进行了一系列仿真实验,仿真流程如图 2所示。
假设目标起始相距探测器200km,空间碎片直径为10cm,以1064nm窄脉冲激光器为光源,发射峰值功率为70mW,接收孔径为600mm,束散角为0.1mrad,发射波与回波单程传输系数为0.95,由(2)式可算出平均回波光子数约为1.12个,回波光子探测概率pd= 42.89%。探测背景为深空环境,空间碎片处于顺光照射下。由(4)式计算近地轨道目标反射太阳光噪声fb=9.5kHz,暗计数噪声fd=1kHz。假设允许误差为0.9m, 激光发射频率f=20kHz,发射次数N=10,则对应的速率边界为2km/s,为了保证目标的探测概率为95%以上,则设定C=1,对应的目标探测概率为96.86%,虚警概率为8.42×10-5。当目标相对径向速率v=2km/s时,其探测结果的精测部分与粗侧部分分别如图 3和图 4所示。
由图 3信号计数值C与u分布直方图可知,存在某一统计单元的C>Ct, 则说明目标存在,与仿真设定相符。由图 4中距离的粗测部分可知,最大r(ε)= 50%,ε为26T和27T,实际仿真设定ε=26T,误差为1T。由于目前地基测距误差可在1km以内,而本文中的激光发射周期(时钟周期)T=50μs,一个时钟周期对应距离7.5km,所以在天地协同观测的背景下,粗测误差可消除。假设没有任何先验知识,可通过多次探测,依据之前的探测结果,改变发射频率,从而改变粗测尺度,进而消除粗测误差。关于光子计数激光探测,一般认为距离的测量误差主要来自于精测部分。再由图 3可知,第558个统计单元的C=4,则精测部分的m=558,距离误差为48.33cm。改变目标相对径向速率,其探测结果如表 1所示。在速率边界内(含2km/s),平均测距误差34.72cm,误差结果在允许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航天器碰撞概率。当目标速率大于速率边界时,探测器仍能发现目标,但是其测距误差不一定在允许范围内。当考虑速率边界时,是要求第1次与最后一次的回波光子落在探测门内的最大时间差在一个u内,而在实际情况中,只要大于Ct次的回波光子落在一个u内,就可以发现目标了。如果把(13)式中(N-1)换成Ct,速率边界将变为18km/s,称这个速率边界为极限速率,超过这个极限速率理论上将不可能发现目标。当目标速率介于2km/s与18km/s之间时,将无法保证回波光子落在同一个u内,从而无法保证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而且,此时目标的实际探测概率将偏离(15)式给出的探测概率。综合考虑,本文中速率边界将由(13)式给出,在此速率边界内,探测概率可由(15)式反映,同时能保证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velocity/(m·s-1) distance/km target detection error of measurement/cm 500 200 success 29.17 1000 200 success 26.67 2000 200 success 48.33 2500 200 success 104.17 3500 200 success 35.84 5000 200 success 203.34 8000 200 failure Table 1. Detection results of space debris at different relative radial velocities